更新:2024-11-30 17:20
首映:2002-05-24(戛纳电影节) / 2002-09-25(法国)
年代:2002
时长:149分钟
语言:英语,德语,俄语
评分:9.3
观看数:94733
热播指数:1155
来源网:极速HD电影网
“钢琴家”杰西卡·凯特·梅耶尔作品,犹太人的惨剧
之前就很想搞清楚二战期间德国和犹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昨天晚上看完了《钢琴家》,我才算是完整地,真实地目睹了那段时间犹太人究竟遭遇了什么,观看过程中,无数次的震惊,揪心,都不足以表达这种对人性的迫害。波兰钢琴家(一个犹太人)在这次屠杀中,经历了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惊恐,崩溃,饥饿,疾病,我承认我从来没看到过战争下的人原来是这样的,大量的抗日神剧已经曲解了我们无数人对战争的认识,显然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是毫无概念的。当然
一个一直在隐忍,一直在逃脱的犹太钢琴家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在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没多久看的。对比下觉得还是后者的讲故事的水平更胜一筹吧。比如这部电影中前面的铺垫有些过于长了,德军各种残酷的暴行有些重复,最后同德国军官的对手戏却有些短了。但还是有几个场景给了我很深的记忆:
1. 德军把坐轮椅的老人直接扔了下去,只因他没站起来鞠躬。
2. 一个妇女一直重复她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她为了一群人躲避搜索,不小心闷死了自己的孩子。
3. 老先生买了一块糖,小心翼翼的把其分成了六块
Roman Polanski呕心大作,Adrien Brody玩命演出,本片是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剧本,最佳男猪脚,最佳导演三项大奖得主,在欧洲也是获奖无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加上polanski的亲身经历和brody完全不顾自身形象的玩命演出使本片成为了二战影片中的一部经典。polanski的镜头下,没有匠气,没有评判,没有任何主观色彩,一切都真实的冷酷,真实的令人发指,波兰犹太人在纳粹的白色恐怖下的生活状态被淋漓尽致又完全写实的表现了出来。片中的音乐不可不提,几乎全部来自波兰的骄傲肖邦之手,当瘦骨嶙峋摇摇欲坠的钢琴家在敌人面前弹起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时候,那感觉真是无以伦比,我只想说音乐的力量真的很伟大,而钢琴,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看之前最好先温习一下有关波兰二战期间的历史,这样片中很多的事件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让我很感动的电影,希望也能感动你。。。
《钢琴家》写一个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时的经历。表现欧洲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控诉纳粹的暴行,反思历史的成因,都自然而然地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彳亍。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深具意味了。
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题材由导演波兰斯基颇有些轻描淡写的娓娓道来,那绝不是轻浮,那是影片真正的力量所在:让人哭不出来。竭力避免煽情的场面,视听处理上的克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电影在对待这段经历的超然态度上。波兰斯基作为一名二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触碰过二战题材,他坦言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办法面对那段经历。现在他拍出了《钢琴家》,相信他已经找到了最好的一种态度。不过对于观众来说,观看影片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那里面没有讽刺没有挖苦,没有控诉没有讴歌,没有抱怨没有诅咒,没有说明没有美化(天知道拍这样一部电影有多难!)
他说话时总是微笑着,他的微笑十分害羞,经因战争后也是如此纯净,虽然他的眉毛长得很奇怪,修长而呈八字倒撇在眼睛上,但那也沾上一点让人亲近的笑意。那双手仿佛是神赋于他一种魔力似的让人失魂,镜头很多放在他在琴键上飞掠轻拂的修长手指上。在最接近野人和始无前例的饥饿中,当他接触琴键时他就是一个艺术家,别人操纵了他的生活和生命,可是他身上的音乐赋于他的神般技艺同时在他身上注入了无穷的力量。看他佝偻着背,白晰的脸藏在脏乎乎的胡子下,甚至只能隐约看到那个显著的犹太人大鼻子,肥大的裤子挂在腰上,走路有点罗圈腿,在废墟里象只老鼠样东身西藏,东逃西蹿。在最后碰到的那个德军面,他惊慌无措的眼神,他的脸就象一堆黑鸦鸦的毛丛中的一块大理石,死抱着那个得之不易的橙子罐头。他是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
当钢琴家丢下父母的时候,当钢琴家放弃革命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并没有一丝责备他的想法。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为求生而生的人。看这样的电影,我们触碰到自己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你或许不相信你会如动物般去求生
“钢琴家”杰西卡·凯特·梅耶尔作品,犹太人的惨剧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xjanfang.cn/vod/id-1480.html